杂谈 | “真正的男人”——一种对于男子气概与男性气质的解构

CW小管家 CW未命名色彩 2022-02-05 21:00
图片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张小满

编辑 | 烧卷

图源 | 网络

制作 | 潼


1


过去一年来,互联网上又兴起了几次一如往常那样的只是争辩而并无结果的对于男性气质与男子气概的讨论,这几次讨论主要是由“娘炮”事件以及“呼吁阳刚”这两个具体的事件延申出来的。


我们讨论“娘炮”以及“阳刚”这一对互为对立的概念,实际上是在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这场讨论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于这个概念的模糊,也是性别话题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下产生的结果。


我们评价和定义男性的标准受到了这两个维度下的影响,坚持着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原因进行辩论,的确难以沟通。这也是我们在互联网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文并不对这个话题进行发散。


本文所关注的是这些讨论里反应出来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何识别和区分“男性气质”和“男子气概”,以及我们是否需要“男性气质”和“男子气概”。



2


“男子气概”以及“男性气质”这两个词经常出现各路意见领袖的发言里。好像在一般的运用上,人们总将两者等价使用,但实际上这两个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


男子气概在英语上一般对应于manliness,其对应的形容词manly一般形容的是那些拥有或与男性相关的优秀品质,反应的是德性的追求。


男性气质一般对应的是masculinity,其对应的形容词masculine在19世纪形容的是区分于女性的男人所拥有的东西,用来表述男性特质与确立男性身份。


因此从词源角度来分析,“气概”指的是德行,是某种道德上的约束与规训,强调的是对于男性内在品格和意志的要求,是传统上认为的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下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好的品质;而“气质”的指向更加宽泛,其建立初期就是用来与女性气质对立的,指代男人拥有的且不断展示的东西,包括权力、财富、体貌、性能力等更加宽泛的可观可感的概念,是男子气概的近现代变体。其在男子气概的道德要求上增加了更多的工业社会以及消费时代下的改变,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传统男子气概的背离,是大众对于男子气概的流俗认知与刻板印象。


图片

大众对于男子气概的流俗认知与刻板印象


而这样的由男子气概变向男性气质的转变来源于社会形态的变化,学者萨默斯这样分析道:

随着美国由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在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中,美国人在按照主流文化标准怎么才能算得上一个男人这一问题上表达了不同的理解。一种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现代思潮替代了十九世纪早期的男性气概(manliness)观念,而该男性气概观念曾经一度是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主导下社会的主要特征。男性气概不再受生产活动(或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品格、正品体面以及勤劳、节俭、按规律办事、节制等生产主义价值观所定义。相反,美国中产阶级逐渐把男性气概与市场活动割裂开来,至少不再单纯以生产主义价值取向来界定,并且开始从消费的角度对之进行定义。


这是一种代际变化,是关于男性气概定义的变迁——从生成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变,从品格和正派体面(character and respectability)到身体和性格(personality)的转变,从男性气概(manliness)到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转变。


因而在实际的批判实践中,如果一个个体是在追求自己认知中对于优秀男性的高贵品德,是对某种内在品性的追求,那么他这样的对于自我男性身份的建立与评价遵循的就是“男子气概”的规范。而如果某个个体把权力、财富、外貌、性能力等作为自我男性身份建立与评判的标准,那么他便是遵从“男性气质”规范。


对于我们当代个体而言,由于现在被广泛应用的男性气质包含的范围更加宽泛,以及其对男性外在的评判的增多与愈加着重,男性很难在不同的角色行为下遵循更高的社会品格的要求,从而导致产生种种扭曲的行为,而个体也就在这些评价里愈发迷失与焦虑。


即便是我们看起来好的男子气概上,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与约束,我们也会发现,勇敢、坚定的意志、自我控制、自信、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这些传统上与男性联系的美好品质也很容易变成鲁莽、固执、自我压抑、自恋、冷漠、暴力等负面缺陷。



3


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社会又会需要这样的对于男性的规范呢?


根据人类学家吉默尔的发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包括欧美、东亚、中亚、美洲和非洲的大多数民族里),人们都希望男性充当那个“保护者-供养者-授精者”的角色。这是因为大部分的部族都面对着并不美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部族为了存续,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内在或者外在的威胁,进行生产和再生产。


而文化作为一种调适的工具,如果在集体里树立一种真正的男性的典范,通过诸如“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永远是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男人是在实践中建构出的”等规训,可以使得男性不断地承受社会、部族、家庭的压力,并为这些压力不断地控制自己,证明自己,从而使得个体的目标与群体的一致。男人会被迫调节得要去承担这样的责任,在行为上受到男性气质的评判,在道德上受到男子气概的规训,以便在愈发庞大的社会下能够自愿接受恰当的行为,受到这些控制,成为一名集体的牺牲者


在这一层面上,传统的男子气概充当了社会规训的一部分,并成为在性别角度下对于男性的压迫的主要部分。当然,我们也会发现,男性相比于女性肯定在这样的传统父权社会下是处于相当优势地位里,因为男性成为牺牲品的同时也获得荣誉——男性掌握着权力、财富以及地位,并在生产方式、权力关系、情感关系等方面都控制着女性。进一步说,男人占据复杂工种,享受就业市场里的优势地位,因此占据财富;男人掌握各种组织,从而在权力上使得男性获得有利地位;男人在情感中占据主动,使得女性充当辅助、从属的角色。


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男性符合康奈尔的“支配型男性气质”要求,也即格雷森在《男性的衰落》里所说的“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男性”。更多的男性是属于康奈尔男性气质模型下的其他诸如从属型以及边缘型等维度里的,他们从不同方面承受着这样的规训的压力,活在挫折与奴役之下。男性在各种场所和各种层面上都面临着“我这样做是否是一个真男人”这种对于自我的质疑与被评判的危机。这也被弗洛伊德学派称为“阉割焦虑”,一种对于父亲(成熟男性)在竞争上占有优势的焦虑,对于希冀回归童年里和母亲一体而统一的幸福状态的恐惧。


图片

格雷森·佩里《男性的衰落》


在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现代的男性气质要求包含了的维度更多,而社会发展又使得女性气质有了更多优势。男人在过去的各个优势地位上受到了打击,且又在社会评价层面上受到了更多的要求,当下获得持续性优势的难度大大提升。



4


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所谓的“男性气质”和“男子气概”呢?


首先,从成为更好的自身的角度,男性当然需要受到更多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明确的教育,这将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当代男性,从而建立起对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并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审视。著名吉默尔在他的著作《美国男子气概的文化史》内有这样一段倡议:

我个人认为,在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类型的男性气概,一种“民主性男性气概”。未来的男性气概不能再建立在过度的自我控制、排除异己或者仓皇逃窜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新世纪为男性气概确定新的定义,这种定义更多地关注男性的精神品格和灵魂的深度,而不是他们的二头肌、钱夹和阴茎有多大;这种男性气概能够接受男性间的差异,能让其他男性感到安全和自信,而不是感到被边缘化和受到排挤;这种男性气概能让那些不在一起做事或没有相同的消费审美的人也能成为朋友;这种男性气概提倡为了正义和平等而挺身而出,而不是在奉献和付出面前望风而逃。


我们能够看到,对男性而言,当代的男性教育需要我们更多的注重对男性内在与精神上作出要求,要让男性对他人更加地博爱与宽容、对社会正义与平等勇于捍卫,而不再陷于流俗的外在评估与传统的自我控制上。


但放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无论是生理学还是人类学上的发现都在说明——理上的差别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不同的文化中的男性气质因此而有所不同,男性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并不会使得我们就具有相同的男性气质。而对于那些不同文化里的男性气质相同的部分,我们也会发现,这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作用下的结果。


例如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中部,当地原始的土著闪迈人的文化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普南”:他们认为抵挡任何人的前进等同于对此人的攻击,而这是“禁忌”的行为,因为拒绝他人的行为会使得他人“心变得沉重”,从而做出伤害自己或者带来暴力的行为。当然,他们也认为一个人不能不正当地要求或者哄骗他人。因此,在闪迈人的部族里,男女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很少有特质会被刻意因性别而区分,男女可以选择做任何他们感觉适宜的事而不会被认为是不当的,人们也不会被施加各种压力,因为他们认为这也是某种“普南”。


而这并不是孤证,在不远处的塔西提岛上,这里的部族一样不具有性别差异,男女被混合了起来,法国画家高更说到:“女人的体内带有些男性气质的东西,而男人体内有些女性气质的东西”。并且在塔西提人里还存在着同性恋/跨性别文化,他们称为“玛户”,即男性会光荣宣称自己成为一名女人,在村庄里制作衣物、染色、制帽、唱歌、跳舞,为男人或男孩提供肛交或者口交。而且有趣的是,在没有女性伴侣时,大多数男性会很公开与玛户交合并乐于承担“被动”的角色。


图片


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这两个社会所在的自然环境的优势,人们不缺乏自然资源,不存在生存的危机,那儿的人们发展出了这样的文化:男性并不因为生理上的略微的优势而充当承担责任的角色,男女都不需要通过竞争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当地的经济反而更需要合作,众多世俗的压力都被取消。


而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更符合当下。工业时代经济向知识和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使得合作成为更大的生产优势,而亲密关系里更需要男性表达脆弱与更加温和。传统的男性气质在这样的形式下失去了优势,反而因其僵硬而显得束手束脚、左支右绌,成为了个体压力与焦虑的源泉。


所以,即便是作为一种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建构出来的对于男性的要求,当下的男性也不该纯粹地顺应那些传统的男性气质/男子气概的要求,而应积极脱离性别的刻板印象,摆脱掉传统的束缚,拥抱更多的的女性气质,在气质和气概的层面里成为一个“中性”“雌雄同体”的人。


更何况许多心理学上的实验都表示,心理上的雌雄同体能让个体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面对当下充斥着各种不确定的环境时能更加灵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更加的从容,面对更复杂的工作时会有更多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更健康的心理。



5


最后,无论是对于男性道德上作出要求“男子气概”,还是在外在上作出要求的“男性气质”,都是父权制社会下对于男性的规训,这使得男性不断地在人生里受到质疑、承担压力、愈发焦虑,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压迫。


在当下,我们拥有更多的性别自由和可能性,微弱的生理上的差别并不会使得男女有本质上的不同。男性更应该同女性联合起来,共同摆脱传统父权制下对于各自的压迫,共享社会权力与责任。权力与责任一旦被分享后,相应的对于各自的压力也将被分散;而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反思传统观念对当下男性的掣肘,鼓励两性互相学习彼此的优势气概。男性不用刻意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而是要明白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件事上,是不需要进行本末倒置的塑造的。


图片

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刻意变成“真正的男人”



传统与现代的冲击正是我们反思的时机,解构后更重要的也是自我的建构,而女性主义或许正是当下时代给出的回答,对父权制的反对亦是对每一个男性的解放




你订阅Newsletter了吗?

第16期Newsletter已于1.31晚上发出,已订阅但未收到邮件的朋友们请手动将[email protected]添加为联系人


为了防止失联,请大家扫描左下方二维码订阅CW的Newsletter。为了避免CW的来信被无情扔进垃圾箱,建议使用网易邮箱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